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21〕66號)精神,為了貫徹落實好國家標準《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GB55014-2021),進一步推動我市既有城市道路綠化問診復壯和改造提升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林蔭化水平,充分發揮城市道路綠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局研究制定了揚州市既有城市道路綠化問診復壯和改造提升工作技術要點,具體內容如下:
一、改造植物生長立地條件、拓展立地空間
根據道路實際,因地制宜改造植物立地條件,保證植物生長需要的三維(X、Y、Z)立地空間。X—水平橫向,即種植槽寬度,應符合種植要求,人行道行道樹種植盡量采用帶狀樹池,減少點狀樹池。Y—垂直豎向,即有效土層厚度、深度,覆土深度應符合技術規范和栽植要求,與地下原土相連。Z—沿路縱向的種植槽內下方管線布設符合規范要求,統籌安排綠化樹木與市政公用設施的相互位置。
二、改良更換土壤
綠化種植土壤應潔凈衛生,不得夾有磚石塊、碎石、水泥、石灰,渣土、工程廢料、宿根性雜草、樹根、其他雜物等非土壤物質,以及有害有毒的化工物質。土壤質量不佳時,應進行土壤改良或更換種植土,回填的種植土應富含營養、排水良好,滿足植物根系生長需要,并及時追肥。種植土應符合《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82-2012)標準,pH值5.6-8.0,全鹽含量0.1%-0.3%,容重1.0g/cm3-1.35g/cm3,有機質含量不小于1.5%,土壤塊徑不大于5cm。
三、改換適生喬木品種、增強林蔭效果
根據現有植物品種和生長狀況,科學保留或調整更換適生植物品種。保留的植物應根據其生長狀況采取合適的復壯措施,更換的植物應適地適樹。優先選用鄉土樹種和引種馴化后在當地適生的樹種,行道樹宜采用全冠苗,冠大蔭濃、主干通直、保留二級以上分枝,分枝點高度不應影響交通,定植株距應根據樹種壯年期冠幅確定,推進城市道路林蔭化建設。
四、改善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配置應簡潔、大氣、自然,將觀花、觀果、觀葉、芳香植物有機結合,增加綠化景觀的季相、色相和香相。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滿足行車視線和行車凈空要求。道路交叉口采用通透式配置。根據道路分車帶寬度選擇植物種植方式,以喬-草、喬-花組合為主。道路分車帶凈寬度1.5m以下的,以灌木或地被植物為主,不宜種植喬木。
五、改設地栽式花島花帶
結合城市道路實際,在分車帶島頭、道路交叉節點、公交站臺、出入口等景觀視線焦點建設永久性地栽式花島花帶,栽植色彩鮮艷、花量大、花期長的時令花卉或宿根花卉,延長花卉觀賞期,形成道路節點花島呈現、花帶成鏈、四季有花的景觀效果。
六、改增彩葉植物,提高綠化彩化率
合理增加適生彩葉植物,通過應用季相變化豐富的觀花、觀葉、觀果樹種,形成高低錯落有致、季相變化豐富的景觀效果,推動道路綠化景觀從單一綠色向多元彩色轉變。
七、改造地被,增設彩色地被
結合地被植物改造,豐富地被植物品種,適當增加適生觀花、色葉地被植物,使城市道路能夠四季見花見彩,營造一批色彩絢麗、特色鮮明的城市道路景觀。地被種植土表層與道路側石接壤處應低于側石3-5cm,防止水土流失,堅決杜絕黃土裸露和塵土污染空氣現象。
八、改造提升重要節點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城市出入口、標志性建筑、街頭綠地、廣場等重要節點進行綠化景觀重點打造。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道路沿線綠量豐沛、空間較大的合適位置精心打造一些微型口袋公園,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實現綠化彩色化、植物季相化、景觀精致化,體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
九、系統改造,提高質量
既有城市道路更新改造時,各級住建部門應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行政審批局將道路綠化問診復壯和改造提升方案進行同步設計、同步審查、同步審批、同步公示。各級住建部門的市政、綠化、質量監督、城建監察等管理單位應通力協作,合力把好城市道路綠化工程規劃、施工、質量驗收關。